Touch More Creative Service,our Passion. Quality, our Duty tmc@twgp.com |
|
||
|
LED 燈具在 UL 標準的分類分類:LED知識交流 時間:2009/6/6 上午 02:18:00 首先針對 LED 燈具、LED 燈泡及 LED 電源供應器等三種基本產品分類,及其分別沿用至各成品或零件時,所應參考的 UL 安規標準及應特別注意事項,以做為業者欲進行產品安規檢測的基本指南,如<表一>所示。不過本表僅供讀者參考,產品實際的歸類,仍須依產品的用途及其使用環境來決定。
• Subject 8750 的安全評估與測試 在大略了解各產品應參考的標準後,以下將簡單說明與前述標準互補的 Subject 8750。Subject 8750 目前已更新至第 3 修訂版,內容共分為 12 章,其中第 1 - 4 章為:包含範疇,定義等總章;第 5 - 9 章為:結構要求;第 10 - 11 章為:測試評估;第 12 章則為:產品標示。以下即針對「結構要求」與「測試評估」等兩大內容架構陳述。不過在此特別提醒讀者,由於每一本安規標準的產品用途與使用環境規定有所不同,因此採用 Subject 8750 條文規範的程度自然也不盡相同。 一、結構要求 (5 - 9 章) 1. 使用環境考量:產品使用在不同環境下,如乾燥 (Dry)、潮濕 (Damp)、戶外 (Wet) 等場所,安規標準對於帶電體的間距、塑膠外殼、測試、警示標語 (Marking) 等,會有不同的要求。 2. 機械性結構要求:此部份首重外殼的安全要求,並著重在防火、防電擊、防碰撞等性能;另在金屬外殼的厚度、防腐蝕性及塑膠外殼的物理特性亦有所要求,其它還有對隔板、內線保護、抗拉、灌膠等規定。 3. 電氣性結構要求:包括危險帶電體的避免接觸、外露的結線端子、內部結線、供電端與負載端的連結、電路的隔離、絕緣材質的使用、印刷電路板的規格、帶電體的間距、電子零件、保護裝置、及 Class 2 或 LPS 安全迴路的能量限制等,皆在此部份的規範範圍內。 4. 其它要求:如 LED 電源、LED 陣列、LED 模組及 LED 控制模組等安全及外殼要求等。LED 的電源可以是下列標準所驗證的電源供應器,包括 UL 1012,UL 1310 及 UL 60950-1。基本上,LED 陣列、LED 模組及 LED 控制模組只要位於 LPS/ Class 2 安全迴路上,就沒有任何電氣外殼的要求。LED 燈具對於電源輸出方式的規定為基本絕緣,與完全沒有隔離是一樣的。對於 LED 陣列、LED 模組及 LED 控制模組,如果使用的電源不用大到超過 LPS/ Class 2,建議最好要符合 LPS/ Class 2。反之,若使用的能量將大於 LPS/ Class 2,則有沒有提供隔離一次側與二次側電源電路的絕緣,對塑料外殼的要求上,是沒有差別的。 二、測試評估 (10 - 11 章) 在 Subject 8750 的測試項目部份,UL 對產品常進行的測試如后:輸入測試 (Input Test)、溫升測試 (LED Module Normal Operations Temperature Test)、絕緣耐壓測試 (Dielectric Voltage Withstand Test)、異常操作測試 (Abnormal Condition Tests)、電子零件異常測試 (Unreliable Component Abnormal Test)、50 瓦電路量測 (50-W Point Power Measurement Test) 等。 • LED 燈具最新產品類別 (CCN) 因為 LED 燈具應用範圍的日漸廣泛,所以在今年度,UL 定義了一些與 LED 應用有關的新的產品類別 (CCN),如 OOQA2 (LED 模組,UL 8750)、FKSZ (LED 光碟機,UL935)、OOLV (節能燈泡,UL1993)、QOVZ (可攜式 LED 燈具, UL153), QOVA (LED 廚櫃燈, UL153)、IFAM (LED 固定式燈具,UL1598)、IFAO (LED 崁燈,UL1598) 等,業者可依不同產品類別進行 UL 安規的申請。在此亦例舉目前與業者較為息息相關的 CCN,包括 OOQA2 與 FKSZ 的定義如下:
備註: 經由 UL 1012, UL 1310 與 UL 60950-1 所驗證的電源供應器,也可以透過申請成為 FKSZ 的 LED 光碟機 雖然 LED 應用在燈具的技術上,尚有發光效率不足、散熱限制等議題尚待克服,然而在邁入綠色能源的時代,LED 光源市場的發展前景仍是十分可期。雖然 LED 燈具的安規標準尚處於磨合的階段,但若業者在進行產品研發時,可以主動積極注入新的安全思維,並隨時留意國際市場上的產品檢測資訊,勢必能夠提升產品在未來的競爭力。
本文章轉載至 UL通訊 http://www.ul.com.tw/news_nl/2008-Issue27/page7b.htm 本文由 UL 台灣工程部賴弘嚴 (Michael H. Lai) 撰寫
|